(原标题:电池行业资深人士揭秘:为何3C认证管理下仍有不合规充电宝?)股票配资查询
充电宝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地震”。
前段时间,罗马仕、安克创新(300866.SZ)两大头部品牌合计召回超120万台充电宝,堪称国内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详见银柿财经此前报道《快递不收、安检难过,召回风波下充电宝成“烫手山芋”》《罗马仕将停工6个月,有员工懵了:“召回事件后在应援加班做客服”》)。
据两家公司召回公告,此次风波指向电芯原材料。银柿财经注意到,在召回的充电宝中,有一部分产品还获得了3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该认证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认证的市场准入制度。
这次事件背后藏有不少疑点——为何上游供应商能突破3C认证管理?3C认证是否还值得信任?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银柿财经采访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移动电源分会(以下简称“移动电源分会”)副秘书长刘天鹏。他强调,绝大部分经过3C认证的充电宝可以放心使用,希望消费者能够理性看待召回事件。同时,刘天鹏讲述了引发这次充电宝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召回公告产品不合格率仍较高
这次突然爆发的行业危机,让刘天鹏有些意外。
据他介绍,我国是全球充电宝产业最大生产供应地区,产量份额超过全球的80%,产品质量、竞争力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比过去十几年前的充电宝灌沙增重容量虚标、起火爆炸等质量安全事件,现在已显著改善。
银柿财经了解到,过去几年我国逐渐在构建起移动电源质量和安全评估体系。
2017年12月底,GB/T 35590-2017《信息技术 便携式数字设备用移动电源通用规范》发布,对于电性能、安全保护功能等作出明确规定。刘天鹏补充道,这一标准非强制性,企业自愿选择标准规范进行生产。除此标准,充电宝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还依赖于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监管。
随着充电宝的普及以及安全隐患风险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8月1日,我国对移动电源及锂离子电池实施3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近期,杭州机场在加强对充电宝的检查(杭州机场供图)虽然近几年充电宝标准和监管制度在不断完善,但网售产品的不合格率却有所上升。国家市场监管局通报的抽查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移动电源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到2024年,这一数字达43.6%。而根据抽查情况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抽查到的充电宝常温/高温外部短路不合格、过充电不合格,以及有效输出容量、转换效率不合格等等。
刘天鹏透露,在2024年充电宝实施3C认证管理的两三个月后,移动电源分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充电宝质量水平调研,抽取多家电商平台上的主流品牌40多批次的充电宝进行检测。
“这些批次的充电宝虽然都通过了3C认证,但抽检结果显示仍有近39%的不合格率。”刘天鹏指出,不合格项目主要分为安全和性能两类:短路、过充电等属于安全隐患,而有效输出容量、转换效率则关乎产品性能。其中,充电宝的不合格问题主要集中在性能方面,涉及安全问题的占比约5%。
以往移动电源3C认证流程存在漏洞
抽检数据的表现,与此次召回事件中的问题有些相似:既然充电宝都取得了3C认证,为何上架销售产品的不合格率水平仍然较高?
在刘天鹏看来,这次充电宝安全危机反映的是供应链管理失误,背后与行业现状、以往充电宝及电池3C认证流程中的漏洞、质量监管盲区等有关。
和多位行业人士观点相似,刘天鹏表示,消费者对充电宝的需求,倾向于充放电快、容量大且便携轻便,以及兼容对多种电子设备充电等。产品技术同样朝着这些方向发展,但“内卷式”的价格竞争也愈演愈烈,品牌商、供应商在压缩控制制造成本。
据了解,充电宝主要由外壳、电路板和电芯等组成。长期跟踪电池行业发展的真锂研究CEO、首席分析师墨柯向银柿财经介绍,电芯被看作是充电宝的关键,成本占据大头。而电芯材料之中,正负极材料与隔膜又占到主要部分。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商或在这方面“做文章”。
刘天鹏指出,完整的3C认证流程包含四个关键环节:产品测试、报告审核、工厂生产一致性审查以及最终认证证书签核。在产品测试环节,充电宝必须通过GB 4943.1(整机安全)和GB 31241(电池安全)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涵盖电池短路、过充保护、整机跌落等安全性能检测。
“问题在于,认证测试依赖的是工厂送检的样品,一旦通过测试并取得证书,相应批次产品即可上市。”刘天鹏强调,“但送检样品未必能完全代表实际出货产品。部分厂商可能利用这一漏洞,在量产时替换关键材料,或转包给未经验证的代工厂生产。如果品牌方未对批量供应的电池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很难发现工厂在生产环节的偷工减料行为。”
“构建质量分级制度体系”
面对可能存在的“钻空子”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监管,优化移动电源的质量与认证监管流程。
刘天鹏透露,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在修订充电宝及锂电池的3C认证实施规则。近期,3C认证机构在加强现场抽检。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一部曾发布《关于移动电源(0914)、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0915)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程序调整的通知》。该通知显示,自2025年5月6日(含)起调整为唯一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自当日起受理的新申请,实验样品由原来“企业送样”调整为“从生产现场抽样”。
“3C认证,这个是产品质量的底线,绝大部分经过3C认证的充电宝可以放心使用。另外在3C认证实施之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充电宝未能标注3C标识,不代表就一定存在安全隐患。”刘天鹏强调。
刘天鹏表示,此次召回事件对行业影响深远,将倒逼充电宝企业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事实上,每一次质量问题的暴露都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若企业和行业能够正视问题、协同整改,将推动行业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他还认为,3C认证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刘天鹏提出,在完善移动电源产品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监管制度保障“安全保底线”的基础上,可以结合采用“质量分级提上限”的产品质量分级思路,以政府规范引导、企业自愿参与、市场驱动、消费透明和社会认可为原则,通过构建产品质量分级制度体系,促进优质优价的产业生态。
银柿财经也注意到,在2023年年底,移动电源分会牵头推出行业首部移动电源质量分级标准,协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和德国TüV莱茵对标准同等采用国内、国际认证转化,开启“一测双证国际互认”创新合作模式,共同致力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目前,部分企业的代表型号已顺利完成申请并通过相关标准测试与认证评定,移动电源质量分级试点推广在国内已有初步的应用成果。
刘天鹏表示,作为行业协会,移动电源分会将推动企业加强自律,落实好质量主体责任,加强会员企业质量意识;与技术质量机构、消费品质技术机构保持紧密合作,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与认证规则要求。另外,也将优化供需对接,重点为合规优质企业搭建资源平台,促进消费升级与产业供给的良性循环。
采访最后,结合对行业的了解和电池检测经验,刘天鹏还分享了挑选购买充电宝的注意事项。“首要挑选通过并具有3C认证标识的充电宝股票配资查询,这是一个基本的安全保障,再了解品牌口碑、可靠与性能的情况。”
富牛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